230万吨纯碱、200万吨水泥、10万吨高纯氢氧化镁,2万吨碳酸锂、5亿瓦时石墨烯锂电产品、10万吨高性能高分子结构板材、890兆瓦新能源发电项目、300兆瓦高原型风机制造、200兆瓦高倍聚光光伏装备制造,黑果枸杞精深加工、100吨冬虫夏草子实体……作为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的重要战场,德令哈工业园区就像一个巨大的“孵化器”,五年时间孵出了“三大产业区”“五大产业集群”,一个集约化、规模化、高标准、高效益的工业园崛起在柴达木盆地。
德令哈工业园区核心区面积达75平方公里,作为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一区四园”之一,是试验区重要的绿色产业和新能源产业聚集区,是试验区“两核”发展战略的重要一核。
近年来,园区牢固树立生态优先理念,按照稳定发展盐碱化工产业、重点推进原材料加工、积极推动装备制造业、全力推进特色有机生物产业、打造信息物流产业的总体思路,以构建发展循环经济主导产业体系为核心,突出特色优势产业,逐渐形成了综合产业、绿色产业、新能源产业三大产业区,盐碱化工、新能源、新材料、特色生物、装备制造产业融合发展的五大产业体系,产业集聚效应和辐射作用初步显现。
目前,园区入驻企业由原来的30余户增加至100余户,其中规模以上企业17家,青海发投碱业、中盐昆仑碱业、海西化建、海西华汇、日晶光电、中航硅材料、金海建材、青海明阳等8家企业产值超亿元。2017年,完成工业总产值57.25亿元、工业增加值14.27亿元。
从察尔汗盐湖钾肥生产时废弃的水氯镁石,到西部镁业利用水氯镁石生产高纯氢氧化镁时产生的蒸氨废液,再到金锋实业利用蒸氨废液生产氯化钙产品,最后西部镁业再回收金锋实业生产氯化钙时从蒸氨废液中分离的冷凝水。这一全面、完整的循环产业链,不仅是柴达木循环经济产业链条更加清晰的典范,更是德令哈工业园区阔步前行的缩影。
青海见证
来自德令哈工业园的变革
深秋,德令哈绿意褪去,瀚海被金黄的草本植物覆盖,在阳光下与湛蓝的湖泊相印,透露出今日戈壁的生机。
清澈的巴音河穿城而过流向德令哈工业园,两岸“十横四纵”的主道路框架内,厂房林立,管道纵横,发展的劲歌吹响柴达木盆地。
作为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一区四园”之一的德令哈工业园,依托自身资源禀赋和区位优势,以培育资源型、地域性特色经济为主线,紧紧抓住一系列历史发展机遇,一批资源开发重点产业项目相继建成。
在坚持节约、清洁、协调、安全和持续发展的循环经济理念下,园区初步形成盐化工产业、新材料产业、新能源产业、装备制造产业和特色生物加工产业五大产业集群。
随着技术的突破,园区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循环经济建设稳步推进,初步建成盐化产业区、新能源产业区、柴达木绿色产业园,产业集聚、辐射效应不断显现,正在成为海西东部地区资源精深加工、循环综合利用和工业经济增长的重要基地。
目前,园区入驻企业由原来的30余户增加至100余户,其中规模以上企业达到17家,产值超过亿元的企业达到8家。园区产业发展呈现出速度加快、结构优化、后劲增强的良好态势。
2017年,园区完成工业总产值57.25亿元,工业增加值14.27亿元,工业投资90.7亿元,基础设施投资15.96亿元。
特色生物加工产业兴起
2017年8月,北京同仁堂健康药业(青海)有限公司进驻德令哈工业园绿色产业区。公司通过先进的科学技术,对青藏地区天然特色资源进行精深加工,并依托全国近2000家门店、国医馆和国际馆终端网络渠道,品牌产品走向国际。
目前,公司为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培训大健康专业人才1000人以上,促进新增产值超10亿元,自主或联合开发大健康产品100个以上,培育5个以上过亿元大健康品种和1家大健康企业进入资本市场。
“以高原特色生物种养殖业发展为依托,园区突出高原特色生物产业发展重点与特色,强化枸杞、福牛、中藏药材等原料基地建设,为特色生物产业链延伸打下了坚实基础。”德令哈工业园管委会产业发展局局长沈良说。
“十三五”以来,以柴达木绿色产业园建设为依托,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为主线,德令哈工业园不断延伸生物产业链,培育新品牌、开拓新市场,着力发展具有相对资源、技术优势的产品产业。通过重大项目实施,带动技术突破和产业壮大,形成具有明显竞争优势的生物产业集群和产业基地。
加快种养殖基地、枸杞深加工产业、牛羊深加工产业、林沙产业、中藏药材制药业谋划和建设,园区规划了年产5000吨枸杞干粉胶囊、100吨枸杞黄酮、1000吨枸杞多糖、150吨枸杞籽油等几十项特色生物产业重点项目。
本文由上海普度转载发布;本公司十几年来专注于空压机研发,主要系列有空气压缩机,螺杆空压机,静音空压机,无油空压机,节能空压机,永磁变频空压机等;随时为用户提供空压机报价以及产品咨询和技术支持。
目前,园区培育了同仁堂健康药业、国草生物、杞珍生物等骨干企业,枸杞原果系列产品、藜麦系列产品、冻干枸杞、枸杞袋泡茶、20万吨生物有机肥、500吨食用红花油、3000吨枸杞酵素等项目产品均已投放市场。冬虫夏草子实体高技术产业化、柴达木有机枸杞系列饮品研发及生产等项目正在建设中。
新材料产业在园区聚集
近年来,德令哈工业园依托试验区盐湖、油气、煤炭、有色金属、新能源等特色优势资源及已形成的产业基础,努力延伸产业链,大力发展轻质金属及合金新材料、高性能纤维复合新材料、耐火及阻燃新材料、绿色建材及节能材料等新材料产业。
一批区域领先、市场广阔、附加值较高的战略型新材料产品问世,园区形成与优势资源开发利用相适应的新材料研制和生产能力,为试验区打造规模较大、技术水平较高、产品品种较为齐全的新材料产业聚集区奠定了基础。
德令哈工业园管委会副主任严秉武介绍,近年来,园区将建设重点瞄准轻质金属及合金材料、增强材料及复合材料、高分子材料、耐火及阻燃材料、绿色建材及节能材料。重点规划出地源新材料年产3万吨钛及钛合金材料配套3万吨金属镁项目;青元泛镁年产10000吨高强高韧镁合金新材料及高温镁合金材料、低成本高强度民用镁合金项目等10多项新材料项目。
目前,园区已培育西部镁业、恒信融锂业、绿纤新材料、盈天科技等骨干企业,形成10万吨高纯氢氧化镁、3万吨电熔镁砂、5亿瓦时石墨烯锂电池、2万吨碳酸锂、1万吨纤维新材料、10万吨储热熔盐、1.5万吨金属硅、2400吨高强高韧镁合金、10万吨高性能结构板材、5千吨纤维滤材等产品产能;在建6000吨高端六氟磷酸锂、2万吨高纯氧化镁、1万吨超细氢氧化镁、1万吨高强高模聚乙烯纤维等项目。
新能源产业集群发展
走进新能源产业区,一块块光伏电板排列延伸,在戈壁瀚海中连成了一片静谧的蔚蓝之海,敞开胸怀迎接着万里晴空中的光能。
“柴达木盆地天气晴朗、水汽含量少、大气透明度好,加之地势平坦,无山峦遮挡,日照时数长,太阳辐射强。太阳能辐射和日照仅次于西藏,居全国第二位,是我国光能资源丰富的地区。”
青海中控太阳能发展有限公司总工程师樊玉华介绍,公司项目采用塔式太阳能热发电技术路线,完全实现了电站关键装备国产化设计制造。公司二期项目总装机容量50MW,将于今年12月30日建成并网发电。项目建成后预计年发电量1.46亿度,可为当地8万余户家庭提供清洁能源,年节约标煤4.8万吨,相应减排二氧化碳气体11.9万吨。
“以全面融入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为契机,把园区打造成为试验区特色鲜明,集研发、制造、建设、运营于一体的新能源协同开发重要战略支点和最具国际影响力的外向型新能源产业及输出基地。”
沈良认为,在稳步扩大新能源电站建设规模的基础上,园区依托高强高韧镁合金、机械制造、装备制造等产业发展,以纯碱、玻璃纤维、高分子复合材料等现有或建设中的项目为基础,发展配套装备制造产业,以规模化发展、产业配套基地建设、高效示范电站建设、电站运营管理等方面为重点,适度发展相关投融资、研发设计、运营及管理等产业,构建技术研发—装备制造—电站建设—运营维护—电能输送于一体的大规模、全产业链整体协同发展产业集群。
近年来,园区围绕电力输送通道、新能源电站、电源建设、新能源电力自我消纳,重点规划了光热、光伏及风电新能源电站建设项目;青海明阳年产500兆瓦高倍聚光砷化镓薄膜电池组件和500兆瓦高原风机及配套风光互补发电一体化项目;20兆瓦全矾液流储能电站建设项目、20兆瓦钠硫储能电站建设项目。
目前,园区新能源产业引进了浙江中控、中广核、中节能、国电等企业,已建成899兆瓦新能源发电项目,其中太阳能光伏发电740兆瓦、太阳能光热发电60兆瓦、风力发电99兆瓦;在建500兆瓦国家光伏领跑者基地、东方华路200兆瓦风力发电、中控50兆瓦太阳能塔式光热发电等项目。
装备制造新业态不断涌现
装备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和战略性产业,其发展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科技进步和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标志。德令哈工业园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使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业态产业不断涌现。
当前,园区以及盐湖化工、油气化工、煤炭综合利用、金属冶金等特色优势产业的壮大发展,重点推进以光热反射镜板、高倍聚光光伏组件及支架、风力发电塔筒及叶片等为主的新能源装备制造产业。
同时,以满足盐湖化工、油气化工等产业需求的泵、真空设备、压缩机、液压和气压动力机械、管道等通用型化工装备制造产业,以面对化工、冶金、电力等行业的非标特殊装备制造产业正在不断发展壮大。